夏季的街頭,常常能看到背著手編包的時尚人士。用毛線、草、藤、麻等材料制成的包包,看起來清新又浪漫。在湖塘鎮(zhèn)永定社區(qū)御城小區(qū),以徐桂珍為首的編織“奶奶團”也趕上了這股潮流。自學(xué)、自創(chuàng)、自教……奶奶們一起度過快樂的編織時光,將幸福感裝進包里、隨身攜帶。
時髦奶奶愛上手編包
“這是我給外孫女編的小背包,旁邊那只是我逛街背的包包。”走進75歲的編織達(dá)人徐桂珍家中,沙發(fā)上一堆大小不一、款式新穎的手編包十分引人注目。紅色、藍(lán)色、黃色、拼色……每個都是徐桂珍的滿意之作。
5年前,徐桂珍從老家鎮(zhèn)江來到定居武進的二女兒家,承擔(dān)起了接送外孫女上學(xué)的任務(wù)。初來乍到、人生地不熟的徐桂珍偶然刷到了一條藤編包視頻,喜愛手工的她被深深吸引了,便“蹲守”在直播間開始學(xué)習(xí)。半個月后,徐桂珍的首個手編包作品誕生了——“就是這個藍(lán)色小挎包,做好后我一直在用,買菜時放放零錢手機很方便。”徐桂珍說。
“做手工很有成就感,做出來的每個包包都是獨一無二的。”慢慢地,徐桂珍出品的手編包有了更多款式,涵蓋單肩、雙肩、手提、斜挎等多種包型,還加入彩色條紋、精致五金等時尚元素,讓外號“菜籃子”的手編包變得時尚感滿滿。她還不斷創(chuàng)新,巧妙利用“邊角料”,編出喜慶的小紅燈籠、用于日常收納的桌面置物籃以及小掛件、筆筒等“周邊產(chǎn)品”。
“親戚朋友看到都很喜歡,紛紛喊我?guī)退麄兙幰粋€。”徐桂珍說,每次編好包發(fā)朋友圈都會引來“哄搶”,還有很多親友排隊定制,每年徐桂珍編好送人的手工作品有四五十件之多。
“奶奶團”手巧出圈
上午930,徐桂珍雷打不動來到御城居家養(yǎng)老服務(wù)中心,和老姐妹們交流編織技法。“太大了不好看,就做個花瓶吧,插點干花挺好看的。”在這里,徐桂珍儼然是老年居民中的“團寵”。只見她像只蝴蝶四處翩飛,為老姐妹們指導(dǎo)、教學(xué),大伙兒在她的帶領(lǐng)下享受著手工編織的快樂。
如今,徐桂珍發(fā)起的編織“奶奶團”共有13名成員,其中年齡最小的57歲,最大的正是徐桂珍本人。70歲的張玉英從山東來武進剛一個多月?;耸畞硖欤幒昧俗约旱牡谝粋€手編包,趕緊讓“徐姐”來“打分”。“我完全是零基礎(chǔ),手也笨笨的,徐姐費了不少心思教我,而且她的教學(xué)完全是公益的,分文不收。”張玉英告訴記者,編織“奶奶團”的成員們來自五湖四海,隨遷經(jīng)歷讓大家很有共同語言。奶奶們聚在一起,不僅學(xué)到了手藝,還拓寬了朋友圈,一舉多得。
在永定社區(qū),像徐桂珍這樣有長處、有才藝的老人還有很多。為此,社區(qū)著力打造老年居民“潮流圈”,通過打造陣地、培育社團、開展活動等措施,以點帶面,豐富社區(qū)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“社區(qū)還給我們舉辦作品展,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做的包,進而喜歡上這門手藝,喜歡上這種生活方式。”談起未來,徐桂珍想要吸納小區(qū)里的年輕寶媽群體,讓不同年齡段的喜歡手工的女同胞們都能發(fā)揮自身價值,也增加一份收入。“夕陽很美,美在發(fā)揮余熱。大家一起學(xué),老有所樂、老有所用,是很好的事情。”徐桂珍說。
編織“奶奶團” 扮靚“夕陽紅”
責(zé)編: 孫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