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丫子,是我們蘇北里下河地區(qū)的一句土話,張丫子就是用一種特制的籠子捕黃鱔,也有稱長魚的。
何謂丫子?丫子是鄉(xiāng)人捕捉黃鱔的一種特殊工具——黃鱔籠。造型十分簡單,兩個直徑約10厘米、長50~60厘米的竹編圓筒垂直地連接在一起,呈直角型。圓筒內(nèi)部相互通連,再粗壯的黃鱔在里面也可以“自由馳騁”。丫子有3個圓口,一個戴上竹帽,兩個裝上倒須(丫須)。丫須像只漏斗,外大內(nèi)小,其大口與丫端大小相仿,小口呈鋸齒狀,具有一定彈性,為的是大小黃鱔皆可自由鉆入,卻“進得來,出不去”。至于為何叫丫子,可能與之形狀有關(guān)。鄉(xiāng)間有句俗語,“一剖兩丫叉”,丫子的形狀就像英文字母“V”。
那個年代,蘇北農(nóng)村很窮,雖然種雙季稻,但吃糧十分緊張。水稻田里潛伏著各種“寶貝”——黃鱔、泥鰍、魚蝦等。為補貼家用,也為飽口福,每年谷雨后,村里勤勞的小伙子便按捺不住,不是下河摸蝦,就是釣魚張黃鱔。我的兩個哥哥更是閑不住,每到張黃鱔時節(jié),他倆必定出現(xiàn)在河塘、水溝或田埂邊。有時一天能張好幾公斤,拿到鎮(zhèn)上賣,也能賺個幾元錢呢。
張黃鱔前須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。有兩樣?xùn)|西必不可少,一是竹簽,二是蚯蚓。竹簽如篾針,兩頭尖細,像筷子那么長。用竹簽將蚯蚓穿好,安放在丫須這側(cè)的丫筒里,作為張黃鱔的誘餌。張黃鱔是一項技術(shù)活,要根據(jù)天氣采取相應(yīng)措施。如是晴天張黃鱔,千萬不能將籠頭露出水面,露出水面會張到蛇。因為黃鱔“游泳”頭不會露出水面,而蛇“游泳”是仰首而行,如籠頭偏高,蛇就會闖進去。下雨天張黃鱔,籠頭不能平水,要略高于水面,防止雨后漲水。如果不留余地,萬一漲水,籠頭就會被淹沒,即使張到黃鱔,也會憋悶致死。所以說,晴天和雨天張黃鱔是大不一樣的。
張黃鱔實在是一件苦差事。傍晚時分挑著丫子,跑到河塘、水溝或水田邊,小心翼翼地把丫子一個個埋入泥水中,到了夜晚,覺都睡不好,盼望早點天亮取丫子,看有多少收獲,一邊還提心吊膽怕丫子被沒良心的人偷盜而白辛苦了一趟,這也是常事。兒時的我,經(jīng)常夜里跟著兩個哥哥一起去“捉鬼”。哥哥們把丫子取回,提在手上輕輕一掂,就知里面是什么“寶貝”。如果籠里聲響輕柔,那一定是黃鱔;如果籠里發(fā)出沙沙似谷殼的聲音,就是蛇或螃蟹。一次倒丫子時,哥哥突然讓我離遠點,他手中的丫子果然倒出了一條大花蛇……
現(xiàn)如今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在農(nóng)村幾乎見不到有人張丫子了。農(nóng)村里只剩下寥寥無幾的老人固守家園,青壯年都涌往城市打工生活,農(nóng)田里的黃鱔泥鰍也被農(nóng)藥化肥趕跑,無蹤無影。身居異地都市,再想吃當年哥哥們張得野生黃鱔,簡直成了天方夜譚。估計要不了多久,張丫子這行當就會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消失。
張丫子
責編: 孫婷婷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