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,由滕叢叢導(dǎo)演的迷你劇《我的阿勒泰》爆火,該劇改編自李娟的同名散文。在書序中,李娟寫道:“我看似隨意地,沒完沒了地鋪陳各種記憶里的細節(jié):親密的,自由的,關(guān)于友誼的,關(guān)于愛情的……那段記憶里最美的最閃光的時刻,全在這里了。”
春天的風(fēng),浩蕩、有力,從東方來,長長地呼嘯著,親吻過阿勒泰的草原,自由與希望在哈薩克少年與漢族少女的對視中碰撞,散落一地的,是純潔的愛。雖懷有赤忱的文學(xué)夢想,但在城市處處碰壁而不得已前往阿勒泰找尋母親的李文秀,遇上了因哥哥去世而暫時返鄉(xiāng)的馴馬師巴太,兩個青澀的年輕人慢慢地“看見”了對方。在哈薩克文化里,人與人之間產(chǎn)生友情與愛情,是由于被看見,所以在哈薩克語中,“我喜歡你”意思是“我清楚地看見你”。不僅僅是用眼睛,更是用心靈去感受,用靈魂去共鳴,用一個生命去觸碰另一個生命。
在劇中,針對巴太嫂子托肯的改嫁問題,李文秀勇敢地站出來,發(fā)表了一番頗為大膽的言論,這種大刀闊斧的精神讓草原漢子巴太聞到了同頻的味道,巴太真正“看見”了文秀。相反,一如眾多傳統(tǒng)女性的托肯,洗衣做飯帶孩子,勤勞地打點著家里的一切,而她的丈夫卻“視而不見”,到死都沒有買來一塊搓衣板。所以,不能被看見,是生命的獨奏,單調(diào)乏味、孤獨凄冷。
眼里有彼此的人總是為對方考慮得更多,但有時也會因此而錯過。文秀是自由的,因為巴太給予了她最大的偏愛與包容。全劇最值得讓人思考的就是巴太射殺馬兒踏雪時的掙扎,那是心底最深的痛。當巴太看著文秀被自己最喜歡的馬兒踏雪拖行得遍體鱗傷時,年輕的巴太做出了一生最艱難的抉擇,他用弓箭一箭射殺了踏雪。巴太對文秀的偏愛是其他任何都無法比擬的。巴太也認為,文秀有著高遠的文學(xué)理想,她希望在大城市里用她的文字、語言和她最真摯的情感去搭建一座屬于她的“高塔”,那里才是她的最終歸宿,而阿勒泰只是她旅程中的“驛站”。所以,在踏雪與文秀帶來的雙重迷茫中,巴太選擇離開草原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此時的文秀已經(jīng)選擇待在草原,待在阿勒泰,只為了心里的那點渺茫的希望。
原著里李娟說:“我真慶幸,有一些話,自己到底還是沒有說出來。”但對劇中的李文秀來說,或許早些說出來結(jié)局會有所不同。
在劇末,三年后,文秀遇到了回來的巴太,巴太眼中盈盈的淚光證明了在他離開的三年里,他有著無盡的思念與無數(shù)的心疼,當年的不告而別,如今的欲言又止,受過的傷終將成為一種最安靜最孤獨的成長。向前走,別回頭。
“去愛,去生活,去受傷。”
去愛,去生活,去受傷
責(zé)編: 孫婷婷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