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 > 品質(zhì)生活 > 副刊 > 正文
人生總有一些來不及
來源: 作者: 日期:2024-07-31  報料熱線:86598222

  在看同名電影之前,我先來看了這本書。

  打開這本小說,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似在眼前。日本導演和日本作家最吸引人的,大約就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細節(jié)吧,耐心地一點點地堆積起來,在幾乎沒有什么起伏的劇情里打動著人。

  比如說,主人公“我”,名叫良多,這個黏黏糊糊的日本中年男人,開篇一直在絮絮叨叨,仿佛全無重點。他的非常不情愿到父母家去的情緒,在本書開頭一點點鋪陳起來,作為讀者,我看了個開頭就不禁感嘆,我的人生,就是這么疙疙瘩瘩黏黏糊糊的啊。一直羨慕那些爽利的人,懂得拒絕、也會竭力爭取的人生,是我這輩子也沒有的啊,完全感同身受。

  整本書,是從那一天,那個不得不去父母家的日子開始回憶的。

  那一天,良多回去父母的家里,與父母和姐姐一家聚會。

  是枝裕和寫到,“我”的姐夫個性隨和。“想到今天一整天都要在他那沒有任何陰影的爽朗笑聲中度過,我就提不起勁來。”我是萬萬沒想到,有人居然會這么想,誰不愿意生活在明媚陽光下?誰樂意陰郁又黏糊?這種沒想到,倒是平添了一分意思,也恐怕與日本人的物哀審美有關(guān)。當然,良多也是有理由的:“因為我的家庭相較之下顯得更加陰沉,我更不想為了配合他們勉強自己裝得陽光燦爛,現(xiàn)在才要我去演這種戲已經(jīng)太遲了。”

  一年一度的相聚,是在良多早年去世的哥哥的忌日。

  良多有一個非常優(yōu)秀的學醫(yī)的哥哥,家里的診所等著他來接管,一直是父母的驕傲與指望。十五年前,哥哥卻因為救一個落水的少年去世,給家人留下最完美也最傷痛的記憶。作為弟弟的良多則是平凡的普通的,是一直被忽略、不被看好、根本沒人在意的那個。他一年只回父母那邊一趟,住一個晚上,卻仍然感到無比不自在。

  被救的少年,會在哥哥的每一個忌日來訪,十五年后的這一天,他又如約而至。少年已經(jīng)長大,變得很胖很笨拙,像個“奇怪生物”。大學要考幾年,也沒什么長進,總之他的一切一點兒都不讓人欣慰,總給人不值得的想法。

  “為了那種沒用的家伙,偏偏犧牲掉我家的……”沉浸在悲傷里的媽媽終于說出這樣的話。

  自己過得又不好,完全沒有辦法回報,永遠欠著天大人情的人,心理是怎樣的呢?是枝裕和沒有寫,只是說這個當年被哥哥舍命救起的人——“他露出卑微的笑容。”“那又大又圓的背上滿是汗水,白色的襯衫都濕透了,露出肉色。”他在這一家人復雜的注視之下,煎熬著道別。

  可以不要來了吧?媽媽并不想看到他。“繼續(xù)關(guān)注他的人生之路,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煎熬。”可是如果不來,一定又會生氣的吧?自己那么優(yōu)秀的孩子為他失去了生命,他居然說忘就忘了,難道不應(yīng)該每年來上支香嗎?

  在不動聲色的對話里,人生線索如草蛇灰線。平淡細節(jié)里,故事一步步推進,讓人跌進無邊無際的絕望里。

  在父母家度過一個尋常又漫長的日子之后,良多“總算踏上了歸途”。母親仍然是啰嗦的,一直提醒四十多歲的兒子要去看牙,兒子不耐煩地敷衍著。公交車來了,母親很失望地嘆了一口氣。兒子,卻是如釋重負的,他心想:“那過年應(yīng)該就不用來了吧。一年一次也夠了。”可是誰知道呢?那卻是他最后與父母一起相處的日子。

  “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來不及”。良多回憶當時的不耐煩、回避、拖沓,都成為日后悔恨的緣由。可是,怎么說呢?人總是到失去了,才知道來不及。只有再也見不到母親,“我”才深刻地理解了母親。母親的歌謠終于遠去,卻再也無法釋懷。

  那么,我們的人生里,匆匆的步履會偶爾地停下來嗎?停下來的時候,會有那么一會兒的怔忡,會想到那些一直想見,卻一直以為來日方長的人嗎?會感嘆“人生,總有那么一點來不及”嗎?剛剛失去父親的我,看著這本書,時時掩卷,淚水縱橫。

人生總有一些來不及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