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三亞沒幾天,萬寧的文友邀請我們幾個到他家的檳榔園玩,說是讓大家遠離城市的喧囂,享受大自然的寧靜和美好。
那天,天公不作美,下著蒙蒙細雨。好在路不遠,駕車一小時多就到了。車到檳榔園,文友已站在大門口等候我們。車門一開,文友給我們一人一雙做工精細的木屐,讓我們換腳,說雨天穿著行走最適合。
看到木屐,立時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常州人在夏季都喜歡穿木履,尤其是傍晚出來納涼時,無論是市區(qū)的大街小巷,還是鄉(xiāng)村的青石板路,都會有木屐“啪嗒啪嗒”的聲響。像是天籟之音,老遠就能聽到,讓人有一種酣暢淋漓、灑脫愉悅的感覺。
那時,我每天都盼望下雨,倒不是期待下雨降氣溫,而是我特別喜歡穿著木屐在雨中行走跳躍,讓木屐濺起的泥水四散飛起,再與雨滴一起飛濺到自己的頭發(fā)上、臉上,感受那種水淋淋的快樂。我想,木屐發(fā)出的聲響和我在雨中穿梭時的喊叫,是另一種音樂,專屬于孩子的音樂。后來,木屐在流逝的歲月中與我漸行漸遠了。但那一刻,文友給我們送上木屐換腳,那“啪嗒啪嗒”的聲響,又在耳邊響亮起來。
吃過歡迎宴,我們穿著木屐,打著傘,在文友的檳榔園里步行參觀。我一邊深深地嗅聞檳榔花的芳香,一邊與文友談論起木屐來。
文友說,萬寧城鄉(xiāng)居民管木屐叫“三仔”,特點是寬大、光滑、秀氣、養(yǎng)腳,一年四季都能穿。男的穿,女的也穿,老的穿,少的穿,就是最講究打扮的年輕人也穿。木屐“啪嗒啪嗒”的聲響,像是那優(yōu)美的竹竿舞聲。走夜路時,那聲響還能給人壯膽。不過,穿木屐也有缺點,不適宜走遠路,邁步的幅度也大不起來,速度更是快不起來。初穿木屐,動作如不協(xié)調(diào),是很容易跌倒的。
說著說著,文友又和我講起木屐做嫁妝的習俗。在萬寧某些地方,女孩子出嫁,娘家至少要陪嫁一雙金紅木屐。進新房時,送親的伴娘要把這雙木屐套在新娘腳上,新娘要穿著這雙木屐踩踏著鋪在地上的紅雙喜字進入洞房,說那叫紅喜屐,能消災去邪。新娘過門的第三天,要穿上這雙木屐出門,步行到村前河塘邊去洗衣裳,說這叫吉利水屐,能發(fā)財致富……文友說,他很認同這些民俗傳統(tǒng),因為那時實在太窮了,無論做什么事,總想討個吉利、弄點喜氣、寄托希望。
聽著文友的話,我也想起那些年,在我們江南鄉(xiāng)村,年腳下也有挑著屐擔進村,直著嗓子喊“釘喜屐啰——”的釘木屐師傅。有姑娘出嫁的人家會招呼師傅留步,師傅就把擔子停在場頭那棵大柏樹下,從擔子里取出紅漆屐胚,把橡皮的一邊貼在屐胚前方的邊沿,再剪一條棕布貼在上面,用五分鐵釘釘牢,然后將橡皮卷過來釘在另一邊。三下五除二,轉(zhuǎn)眼工夫,一雙喜氣陪嫁木屐就做好了,既漂亮又大氣。嫻熟的動作吸引了村人駐足圍觀,人多了,師傅一邊操作一邊說起吉祥話來:“漂漂亮亮的妹子,紅紅堂堂的木屐,穿上全是富貴喜氣,流金溢彩早生貴子!”說得大家笑聲不斷……
我想,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,圍繞木屐而流行的喜慶習俗里蘊含的寓意是一樣的——期盼富足美滿的生活。
木屐聲聲
責編: 孫婷婷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